20万人共赴歌剧之约 第四届大剧院歌剧节圆满落幕
舞台灯光网舞台灯具资讯 更新时间:2012-7-4 11:12:32 编辑:亦蓝 [
大
中 小 ]
合唱团演唱《山村女教师》
多明戈大赛
近日,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歌剧节落下帷幕,在为期近3个月的时间里,共有8部精品剧目、31场歌剧演出、251场歌剧主题活动集中呈现,超过20万人次的公众在这个夏天纷赴歌剧盛宴,分享艺术感动。
开幕4年多来,一年一度的歌剧节已经成为国家大剧院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本届歌剧节除继续保持前三届的大体量和高水准外,自制歌剧“金三角”、首次尝试民族歌剧、多明戈大赛的加盟等,都让这一歌剧盛事在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中常办常新、亮点纷呈。
比肩国际水准打造歌剧制作“金三角”
“这回总算兑换到《漂泊的荷兰人》的票了!”张阿姨手持歌剧VIP畅音卡,兴奋地说道,“早就料到歌剧节的开幕大戏肯定火,不枉我一大早来排队买票,再晚点就没了。”
每年歌剧节中,国家大剧院的自制剧目都会以其精良的制作成为当年点睛之笔。本届歌剧节中,国家大剧院的3部自制剧目《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托斯卡》汇集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歌剧作曲家——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的经典作品,“金三角”的华丽组合成为国内歌剧界难得一见的盛世奇观。
作为大剧院推出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拉开了纪念瓦格纳诞辰200周年的序幕。主创团队沿用享誉世界的金牌歌剧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为核心的国际班底,带来了堪比3D电影的视觉效果。《假面舞会》是大剧院首次制作的威尔第中晚期经典歌剧,乌戈?德?安纳身兼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数职,以神奇的想象力再现充满这部爱恨情仇的大戏。重视视觉呈现又尊重原作,注重音乐内涵并不断尝试全新的舞台技术,新版《漂泊的荷兰人》《假面舞会》的现实主义表达,成为大剧院风格的又一张“名片”。
与此同时,自首演以来便好评如潮,一次次掀起观赏热潮的复排剧目——国家大剧院制作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再度登上舞台。除此之外,韩国首尔歌剧院带来的《艺术家生涯》也集结马尔科?甘迪尼、郑明勋等国际大牌登台献艺。多部经典大戏接连上演,雄浑的气魄再次验证了大剧院旺盛的生产能力和艺术凝聚力。
开幕四年多来,从最初的引进剧目,到《图兰朵》、《蝴蝶夫人》等与国际知名剧院的联合制作,再到《卡门》《茶花女》等独立制作出品剧目,大剧院以国际化视野、运用替代战略,成功打响了“NCPA制作”这一品牌,艺术孵化能力和品牌原创能力逐步接轨国际水准。
据悉,从2010年开始,大剧院已经形成了每年新制作8部歌剧、排演18到20部歌剧的艺术生产能力与艺术呈现规模,预计到2015年,国家大剧院自己拥有制作版权的剧目将累计达到50部。
假面舞会
漂泊的荷兰人
汲取民族元素歌剧之花盛放中国
“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流过一年又一年,见过生死,见过善恶,见过义薄云天。”6月21日《运河谣》首演之后,不少观众“活学活用”,哼着剧中经典唱段离场,悠扬动听的歌声不仅回响在大剧院的穹顶,更久久回荡在观众的心中。
作为活跃的艺术创作生产机构,开幕四年多来,大剧院每年都会倾力打造具有鲜明中国色彩的原创歌剧作品。从2009年的《西施》、《山村女教师》,到《赵氏孤儿》,再到如今的《运河谣》,大剧院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佳的中国歌剧精品,运用世界艺术语言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髓。
此次《运河谣》首次以民族唱法为载体,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将西洋的咏叹调、宣叙调与中国民谣有机结合,展现运河上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和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
“情节生动、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制作精美,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如是评价《运河谣》。参加歌剧论坛的嘉宾表示:“《运河谣》非常精彩,中国民族唱法开拓出一种有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意境,让我想到了一些亚洲文化的根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副总经理朴伊莲称,“我喜欢中国民族唱法,我喜欢这样的声音,我很喜欢舞美设计,特别是多媒体的呈现。
除了原创剧目《运河谣》,本届歌剧节还引进了两部民族歌剧作品。福建歌舞剧院带来的《土楼》融入了客家山歌等民族音乐的元素,中国歌舞剧院的《红河谷》则体现了浓郁的藏族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歌剧的制作团队进一步壮大。此次《运河谣》集结了作曲家印青、编剧黄维若、导演廖向红,以及雷佳、王宏伟、王莉等一批国内一线艺术家团队,目前指挥家吕嘉、李心草,作曲家郭文景、郝维亚,剧作家刘恒、邹静之等众多艺术家也在不同领域为国内歌剧创作增砖添瓦。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表示,“我们在制作西方经典歌剧的同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本土歌剧创作的探索。希望通过中国艺术家的努力,歌剧这种表演艺术之花,能够在中国结出别样的果实。”
运河谣
栽好梧桐引凤凰国际化战略海纳百川
“和慧是我全场最大的收获,她对威尔第歌剧的把握火候极佳,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对听者而言实在是一种享受。”当阔别国内歌剧舞台14年之久的华人女高音歌唱家和慧出现在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假面舞会》的现场时,观众被她收放自如的演唱深深折服。
本届歌剧节中,《漂泊的荷兰人》和《假面舞会》A组阵容集结了“多国部队”,德国男中音托马斯?卡则里、瑞典女高音伊娃?约翰森、马尼亚男高音马利乌斯?马内亚、亚美尼亚女高音卡琳?芭芭扎妮安等倾力加盟;B组“全华班”丝毫不逊色,和慧、戴玉强、廖昌永、章亚伦、孙秀苇、张秋林……一批活跃在当今世界歌剧表演舞台的优秀华人力量纷纷加盟,大放异彩。
国家大剧院自立院之初就将自己的发展目标锁定在世界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和中外艺术交流的最大平台。在与国际顶级创作团队合作中,国家大剧院逐步建立健全自己的歌剧生产制作体系,并于2010年相继建立自己的合唱团和管弦乐团,又于2012年成立“国家大剧院创作中心”,不断为积聚海内外一线艺术家提供条件。
“这些年,我开始听到很多艺术机构在谈论国家大剧院,而且我的朋友们都纷纷来到大剧院演出歌剧,这里的歌剧事业很有朝气,吸引了很多人。”和慧表示,“作为一名中国人,回到中国唱歌剧,让中国的观众更了解我,实在是太幸福了。大剧院的团队很专业,让我们这些‘回家唱歌剧’的人很舒服。”
栽得梧桐树,迎来国内外一流的艺术家,歌剧界的“奥斯卡”也向大剧院伸出了橄榄枝。今年歌剧节期间,第二十届多明戈国际歌剧声乐大赛首次落户中国,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高规格水准的国际声乐赛事。大赛创始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表示,“在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新兴的舞台上庆祝大赛二十周年,到中国与热爱歌剧的人们见面,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本届大赛落幕时,多明戈表示,他正在跟国家大剧院探讨明年在大剧院举办歌剧演出的事项,并表示多明戈声乐大赛将会再次选择国家大剧院。
此外,歌剧节期间还举办了第四届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30多家中外表演艺术机构的院长、总监相聚国家大剧院,并签署《共同宣言》,推动歌剧艺术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与共荣。正如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李小祥等国内艺术机构代表所言,国家大剧院已经坚定地扛起了国内歌剧制作的大旗,不仅如此,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歌剧制作力量之一,国家大剧院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歌剧未来或在中国”的讨论。
注重观众培养场外活动精彩不断
“您这是大剧院办的歌剧讲座吗?上回听了还真不错,一直惦记着呢,可算来了!”6月16日下午,西城区图书馆格外热闹,前来参加大剧院歌剧普及讲座的人群络绎不绝。很快,近200名观众到来,工作人员忙不迭地在后排增加座椅。
从今年4月初开始,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主题观摩活动便拉开帷幕。歌剧普及讲座、大师见面会、歌剧爱好者沙龙、歌剧展览、公共空间演出等多项活动接连不断,更有近百场“出剧院”活动为观众们打开通往歌剧世界的大门。而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和古典音乐频道还对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决赛进行了直播,吸引1.6万余人在线观看。
为了让高雅艺术亲近更多的青少年,今年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推出“歌剧1+1:歌剧艺术家牵手学生唱歌剧”活动。每场活动中,1名艺术家,1群热爱歌剧的学生,共同“加”出对歌剧的了解和热爱。
此外,大剧院还在全市近200所中小学建立“歌剧兴趣培养基地”,通过歌剧艺术讲堂、歌剧彩排观摩等诸多活动形式向基地校输出围绕歌剧艺术的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项目;连续两年举办“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让100万市民走近高雅艺术,分享艺术魅力;于2011年年底上线的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近日推出移动终端,让高雅艺术伴随更多人一路同行。
更多相关:
文章来源:舞台灯光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