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演艺集团:改革创新促进多元化发展
舞台灯光网舞台灯具资讯 更新时间:2012-9-17 10:16:48 编辑:亦蓝 [
大
中 小 ]
从2010年成立集团,到形成多元化营销模式积极开拓演艺市场,安徽演艺集团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集团组建后的短短两年,就排演新剧(节)目59台,完成演出4320场次,演出收入达7219.2万元,经营收入8618万元,真正实现了“出戏、出人、出效益,全面解放艺术生产力”的改制目的。
2010年2月22日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脱胎出的全新文化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积弊:安徽宣传文化系统专业院团不算少,但是由于原有体制的制约,这些院团各自为阵、实力薄弱,资源配置分散,尤其是缺乏市场意识,逐步被日益活跃的演出市场边缘化。
根据安徽演艺集团组建方案,条件比较成熟的省黄梅戏剧院、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话剧院和安徽大剧院直接由事业转制为企业,成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省歌舞剧院所属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并,成立安徽乐团,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安徽省徽京剧院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由集团代管;省演出总公司为集团分公司,由集团直接管理运营。集团整合演艺资源,统筹安排资金、人员、场地、设备等核心要素,筹划整体出击,伸开的“五指”攥成了“拳头”。
“演艺作品要业内专家认可,更要广大观众认可。”集团负责人张居淮说,“改制前,院团艺术生产很少考虑市场和观众需求,只是按计划、按指令行事。改制后,艺术创作有了更加灵活的自主权,市场艺术、经营意识强了,离老百姓更近了。现在各院团进行艺术生产首先要做三个功课:一是所排的戏先进行论证,看观众需不需要,市场前景如何?二是剧目确定后,进行成本核算,一台戏大约要演多少场才能收回成本;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所排演的戏要有长效意识,要为打造安徽文化名片做准备。”
巡演120场、收入400万元,是新创话剧《魂系小岗》交出的成功“考卷”。反映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魂系小岗》从创作伊始就重视“观众缘”,无论是话剧的剧情、舞台表现还是整个话剧的行销宣传都为这部改制后的主旋律话剧积攒了充足的“人气”。除此之外,黄梅戏纪实情景剧《安徽好人颂》、融入新业态的3D全息黄梅戏《牛郎织女》、徽韵动漫剧《小红帽梦幻奇遇记》、《黑脸大包公》、舞台剧《徽班》、话剧《万世根本》等等都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赢的良好效果。不少剧目不仅演出时场场爆满,而且屡屡获得国内外大奖。一大批演员在舞台上崭露头角,渐渐为全国观众熟知。
“改制后,我们就是文化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观众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名气。”张居淮说, “多年前我们习惯埋头完成任务,坐等别人上门,而转制后的安徽演艺集团,以 立足安徽,行销全国,走向海外 为目标,面向市场,整合资源,积极酝酿市场化运作、营销的大战略。”
2010年4月26日,刚刚成立60多天安徽演艺集团首次推出“演艺之春”大型文艺演出季,集团所属院团精选优秀剧目,15天时间连续推出24场演出,创收34万余元,4万多观众分享文化大餐,开门第一仗就赢得了满堂彩。同年9月,集团再次整合旗下院团资源,倾力推出“金秋徽韵”秋季演出季,历时60天,商业演出231场,收入420万元,足迹遍及全国8省40多个市县及香港地区,愈35万人次观看演出,成功掀起了一轮商演高潮。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安徽演艺集团彻底转变了以前院团各自为政,“一团一营销”“一戏一营销”,只会“等人上门送市场”的局面。2010年11月19日,安徽演艺集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安徽演艺集团优秀剧(节)目北京营销推介会”,旗下省黄梅戏剧院、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话剧院、省徽京剧院、安徽乐团、安徽大剧院和安徽省演出总公司等八家单位抱团晋京整体营销,向与会客商推介一批具有浓郁安徽地域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节目。活动吸引来自全国演出联盟、中介机构、演艺院团和剧场的130余名代表参加,当场签订787场次演出订单,协议金额达1792万元,开创省级演艺院团整体进京营销的先河。
改制前,安徽文化剧团的海外演出基本是完成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任务,商业性演出也大多停留在“简单劳务输出”层面。改制后,安徽演艺院团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推动黄梅戏、杂技、民乐、徽剧等具有徽风皖韵的特色文艺样式走出国门。两年多来,推动省杂技团在美国田纳西州大雾山宫殿剧院和密苏里州布兰森东上海剧院常年驻场演出,并成功策划经典黄梅戏《雷雨》、《天仙配》、儿童剧《山里的泥鳅》、《徽剧经典》和安徽民乐等走进新加坡、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及香港、台湾等10余国家和地区商业演出700余场次,文化交流演出200余场,收入逾600余万元。此外,省演出总公司大力发展国际演艺经纪,策划推出其签约的“中国小肖邦”青年钢琴家叶子在欧洲巡演,公司还将与几家欧洲经纪公司合作,引进国外作品来国内巡演。
改制后的安徽演艺集团还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演艺资源,积极开拓不同业态的发展领域:茶戏楼,戏曲电影,3D影院,实景演出,徽韵星期六剧场,双休日儿童剧场等一大批演艺与影视、旅游、休闲度假等相融合的产业项目正在蓬勃发展。安徽“百戏城”“天仙配大舞台”等重大演艺产业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建中。
以股份制方式运作的“天仙配茶戏楼”每晚上演独具特色的黄梅戏,既是合肥市民喝茶、品戏的休闲场所,也是合肥对外接待的城市名片。2011年8月,“天仙配茶戏楼”这一文化品牌的发展模式被成功复制,落户到六安,走进北京首都。开辟支持演艺产业发展的融资新渠道,引进社会资本,是安徽演艺集团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又一动力。
2010年,集团与建行安徽省分行实现银企对接,成功获得15亿元授信,与澳门一公司合作,采用股份制开发《中国戏曲掌上3D互动宝典》;集团正在合肥1912风情街投资建设更大规模的“天仙配大舞台”,黄梅戏剧院的演职员们都争相入股,仅一天就筹资500多万元。2011年12月,安徽演艺集团启动省黄梅戏剧院股改和上市筹备工作,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步伐。
改革是硬道理,发展是真出路。作为安徽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排头兵,张居淮深有感触地说:“盘活 存量 ,扩大 增量 ,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运作 两条腿 走路。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切实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尽快把集团培育成合格的市场主体,多出精品、多出效益、多出人才,为文化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相关:
文章来源:舞台灯光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